辩论,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,揭露对方的矛盾,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;辩论(赛)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。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辩论战术的划分内容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!
关于辩论战术的划分
1.划分战场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,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,其他队员立即跟上,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,取得了满意战果后,转入下一战场。这种战术的优点是:火力集中,进攻显得有章法,有层次。缺点是:有时过于死板,为了贯彻连续提问,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,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,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。结论:仍然能够适当决定几个战场,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,让队员自我控制提问的时机。
2。两次发言在自由辨论中,一个队员发言后,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,而在对方发言后,由其自我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。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持续发言的连贯性,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,配合很生疏时应用。
…… 此处隐藏5785字 ……
其一,以慢待机后发制人
俗话说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,往往达不到目的。论辩也是如此,“慢”在必须条件下也是务必的。“以慢制胜”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,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。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,或时机尚不成熟时,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,而应拖延时光等待战机的到来。一旦时机成熟,就可后发制人,战胜论敌。
其二,以慢施谋以弱克强
“以慢制胜”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、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。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。“慢”中有计谋,缓动要巧妙。那里的“慢”并非反应迟钝,不擅言辞的同义语,而是大智若愚、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。如第一例中,丘吉尔应对张伯伦的追问,装聋作哑,拖延时光,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。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,张伯伦一方最后沉不住气了,丘吉尔以慢施谋最后取得了胜利。
其三,以慢制怒以冷对热
“慢”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“制怒”之术。论辩中唇枪舌剑,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。在这种状况下,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,宜用慢动作、慢语调来应付。以慢制怒,以冷对热,才能使其“降温减压”。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,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理解。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,就是以冷静的态度、和缓的语气,平息了对方的怒气,化解了矛盾。
总之,论辩中的“快”与“慢”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。兵贵神速,“快”当然好。但是,有时“慢”也有“慢”的妙处。“慢”可待机,“慢”可施谋,“慢”可制怒。“慢”是一种韧性的战术,“慢”是一场持久战,“慢”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。缓动慢进花的时光虽长,绕的弯子虽大,然而在许多时候,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。